网剧版《唐人街探案》,网友说把男主邱泽换掉就更精彩了

时间:2022-07-02 13:19:14 阅读: 0
  《唐人街探案》网剧2020年1月1日开播,开播即成热剧。  目前,豆瓣评分8.1,微博话题#网剧唐人街探案…

  《唐人街探案》网剧2020年1月1日开播,开播即成热剧。

  目前,豆瓣评分8.1,微博话题#网剧唐人街探案#阅读3.4亿。

  这部网剧的播出,让广大自媒体再度高潮于这样两个短语:陈思诚的野心、唐探宇宙。

  「野心」和「宇宙」的意义,不是依靠作品数量、电影网剧联动就能简单堆砌。

  它如同推理本身,需要更精密的架构和布局。

  这就来说道说道。

01

  够烧钱吗?

  看过前4集、第一个案件《曼陀罗之舞》的观众,已经感受到这部剧的视听魅力。

  冷色调的画面、锋利的配乐,用一个在形容剧集时已被用烂的词来说:电影质感。

 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,电影质感是由人物、叙事、主旨等内在元素决定,而置景、服化道、运镜、调色、音乐等表现元素只是辅助,但其实,质感就是视听对观众感官的直接刺激。

  很现实也很物理地看,团队靠谱的情况下,资金越足,电影质感可能就越强。

  监制陈思诚早在这部剧开机之前,就透露过,这部剧的单集制作成本超1000万,12集总成本超1.2亿。

  这放在电影大片里,不高,但在国产剧中,的确属于顶尖水平。

  对比一下近年最经典的三部国产剧就很明显了:

  《后宫·甄嬛传》单集成本约93万,《琅琊榜》单集成本约203万,《白夜追凶》单集成本约200万。

  相比古装巨制,悬疑探案剧似乎不是一种烧钱类型,那这1.2亿花到哪去了?

  《唐人街探案》网剧拍摄共114天,在曼谷、高雄、东京三地取景,置景手稿超过1000张,美术置景面积达1.1万平方米,拍摄中还动用了军用直升机和波音747。

这些,都是花钱的地方。

  《唐人街探案2》电影中,陈思诚将犯罪推理数学模型曼哈顿计量法视觉化,据他在采访中透露,这样的特效镜头其实相当烧钱。

  这次的网剧就有类似处理:

  侦探林默(邱泽 饰)每到一个重要现场,都会充分运用自己的五感,尤其是嗅觉,搜寻蛛丝马迹,创作团队就会将他无形的五感有形化,呈现彩粉爆炸般的效果。

02

  够本格吗?

  本格,是陈思诚唐探宇宙的第一关键词。

  2015《唐人街探案》电影第一部,就是一部标准的本格电影。

  片中的诡计,主要是密室,含「物理密室」和「心理密室」两重。

  其中,物理密室指向的是表面凶手,心理密室指向的,则是幕后真凶。

▲《唐人街探案1》剧照

  物理密室因依托于时间、物体等可留下具体痕迹的科学元素而存在,所以相对容易解谜和获得证据;

  心理密室则因建立在心理分析基础上,所以较难获得证据。

  侦探秦风因为分析出了少女思诺和其养父的情感关系,以及片中另一段同性情结,才最终识破真凶假面,但显然,情感是不能作为证据的。

  2018年的《唐人街探案2》,尽管依然打着推理旗号,但其实影片已经和本格没什么关系,而是更倾向于一种《双瞳》式的神秘猎奇。

▲《唐人街探案2》中的《双瞳》式置景

  不少观众觉得,这是因为编剧水准下降,诚然如是,但其实这也有不可抗力因素存在,即故事的地理背景,由泰国变为了美国。

  为什么说这是不可抗力因素?

  因为美国纽约的科技感比泰国曼谷强太多,科技的发达,必然使信息收集、画面监控、元素分析等变得更为轻易、迅捷,这让那些一度依赖盲区、时间、语言等元素才能形成的诡计,失去了存在土壤,本格自然再难存在。

  所以,美国的本格始终存在于约翰·狄克森·卡尔、埃勒里·奎因等人的古典推理之中,而在亚洲,尤其在传统建筑、文化等保存完好且时间观念相当强烈的日本。

  自1987年新本格元年以来,反而爆发了以岛田庄司、绫辻行人、三津田信三等小说家为代表的本格创作热潮。

  亚洲比美国更适合本格的生存,所以电影《唐人街探案3》将故事背景再搬回亚洲,《唐人街探案》网剧也同样如此。

  那么,地理因素被解决之后,这部网剧够本格吗?

  来看目前已经播放的第一个案件《曼陀罗之舞》。

  首先,说一下这个故事的优点。

  优点主要有两个方面。

  其一,就是上述的电影质感,风格整体偏《唐人街探案》电影第一部。

  但这种质感能否维持到12集,还很难说,因为这部剧的三个故事,是由几位不同的新导演执导。

  《曼陀罗之舞》的导演是马来西亚的柯汶利,近期翻拍片《误杀》的成功,已经证明柯汶利对悬疑类型的极强控制能力。

▲《误杀》剧照

  但之后《玫瑰的名字》《幽灵邀请赛》这两个故事,将由戴墨、姚文逸、来牧宽这三位目前尚无代表作的导演操刀,所以观众也就找不到品质的参考。

  其二,则是叙事节奏的凌厉和惊悚效果的突出。

  《曼陀罗之舞》共约180分钟,比《唐人街探案1》还多出45分钟,但它的故事并不比电影复杂,这种体量下,观众依然不会觉得剧集注水,足见导演的节奏掌控功力。

  同时,剧集也通过「监控画面中的鬼影」、「深夜的弹珠」、「不绝的经咒」等东南亚典型恐怖元素,以让画面进一步显冷、变暗的方式,拍出了如今国产剧中难得一见的惊悚场景。

  优点说完,再严苛地提几点质疑。

  其一,人设。

  《曼陀罗之舞》的主CP,侦探林默和女警萨沙(张艺上 饰),侦探聪明绝顶,女警头脑简单,而且简单到会相信鬼神之说。

  女警爱慕侦探,而侦探则因颜值和智慧拥有一整座中学的爱慕者。

  侦探负责推理、挖掘真相,女警负责在饮食、警力、拘捕令等方面提供辅助。

▲林侦探魅力大到被整个学校的学生狂追

  说实话,9102年都过了,这种相当直男的CP组合早就该被扔进历史的烟云之中,因为这种组合对于渴望创造性的观众而言,的确已经提供不了任何新鲜感。

  其二,元素浪费。

  《曼陀罗之舞》原名《四面佛》,四面佛即梵天神,四面分别代表爱情、事业、健康、财运。

  四面佛独特的造型,以及这种造型所隐喻的人类欲望的集成,其实大有神秘的文章可做。

  剧中虽不断出现梵天神,如往事中的梵天神、水中的梵天神、耳中的梵天神、自燃面前的梵天神,但这所有的梵天神,严格来讲,都只存在于谎言和假象中,而未真正成为诡计的一环。

  其三,特异功能的存在进一步削弱了编剧难度。

  侦探林默有一个常人没有的特异功能,嗅觉灵敏。

  灵敏到什么程度?

  能根据调香纸闻出香水的前调、后调暂且不说,这里举另一个例子:

  犯罪者自楼房顶层掀下重物,林默一路狂奔至楼顶,能自楼顶铁杆的气味上嗅出犯罪者的身份!

  犯罪者身上因职业染上的特殊气味本就不强烈,所以残留极其有限,楼顶开阔地的晴天更会加速残留气味的消散,而铁锈本身的腥烈也会进一步掩盖气味的残留,再加上林默奔至楼顶的时间——此时,只能竖起拇指:神人!

  为何要让林默擅嗅?

  因为嗅觉在剧中堪称侦探利器,它大肆搜刮关键证据并直接影响林默的判断,这自然降低了编剧难度。

  推理故事中,侦探除了头脑聪明、善于观察外(当然,颜值越高越好),最好不要有其它任何超常能力,因为这些能力会破坏证据的严肃性。

▲侦探的睫毛这么长,观众还是很受用的

  其四,核心诡计薄弱。

  《曼陀罗之舞》的核心诡计即死者阿水自杀之谜。

  这个诡计只有一层设计概念,即制造和利用盲区。

  视觉盲区为主(即凶手如何避过监控制造阿水的自杀之象),心理盲区勉强有(即观众或查看监控的剧中人,会无意识间将跳舞者和自杀者视为同一人)。

  但即使只是这一层,设计得也不够精密,其中有两处「漏风」:

  其一,凶手避开监控的手段之一,竟然是当众砸坏监控设备,这实在是野蛮得都有点「可爱」了;

  其二,楼顶那一块露台和死者家窗户之间的距离,没有被这个设计给补上,这会留下空间漏洞,同时也会动摇天台上「曼陀罗之舞」的必要性。

  相比之下,作为同款诡计,2019香港悬疑片《作家的谎言:笔忠诱罪》中全然的机械物理设计,就精密得多。

  片中,凶手充分运用了弹射装置,并在犯罪前,不断用猪代替人,进行过速度、力量、体重等各方面的物理测试,保证了诡计的可行性。

▲《作家的谎言:笔忠诱罪》中可怜的猪猪

  所以,《曼陀罗之舞》诚然在叙事节奏和视听品质上下了一番功夫,但遗憾的是,看似复杂、聪明的故事中,体现的是一种不断在降级的编剧方式,真正秀异的悬疑之作,其编剧一定是不断升级甚至升维的。

  至于《曼陀罗之舞》体现的人性,其实也并未跳脱「仇富」、「偷情」等一般犯罪动机的窠臼,就不多说。